我院吴啟南教授团队和英国约克大学Benjamin R Lichman教授团队合作在Molecular plant 合作发表裂叶荆芥基因组研究成果

发布者:田大将发布时间:2023-01-14浏览次数:12


202316日,我院吴啟南教授团队和英国约克大学Benjamin R Lichman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Plant(中科院1, IF:21.9)杂志合作在线发表了题为"A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reveals that a bipartite gene cluster formed via an inverted duplication controls monoterpenoid biosynthesis in Japanese catnip"的研究论文。我院吴啟南教授和英国约克大学Benjamin R Lichman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我院刘潺潺讲师、英国约克大学Samuel Smit、我院博士研究生党静洁和周佩娜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唇形科植物裂叶荆芥(药材名:荆芥;别名:日本猫薄荷)的高质量基因组,破解了(-)-胡薄荷酮生物合成路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并发现了一个包含四步胡薄荷酮生物合成路径的基因簇。

1 薄荷烷类单萜在荆芥和欧薄荷中的生物合成路径

荆芥为唇形科裂叶荆芥属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的地上部分。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等功效,为临床常用中药。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中,治疗推荐的银翘散、荆防颗粒等均使用了荆芥。荆芥的主要药效物质为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病毒和抗氧化作用。经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荆芥挥发油主要以(-)-胡薄荷酮型的薄荷烷类单萜为主。1990年代,美国科学院院士Rodney Croteau首次破解了欧薄荷中(+)-胡薄荷酮生物合成路径,但数十年以来,我们对于(-)-胡薄荷酮生物合成的机制尚且未知。本研究首次组装了裂叶荆芥染色体级别的参考基因组。其中在裂叶荆芥中发现的属于Old Yellow Enzyme家族的StIPR和在薄荷中属于Short Double Reductase家族的MlIPR具有相同的催化功能。同时我们发现StIPR可以催化香芹酮生成二氢香芹酮,也完善了欧薄荷中香芹酮的下游合成路径。但两者却分属于不同的蛋白家族,说明两个物种中的这一步合成路径呈现趋同进化。

结合Hi-C组装数据,基于近缘植物基因组的微共线性分析,我们发现这类与薄荷烷类单萜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簇是裂叶荆芥所特有的,且欧薄荷和裂叶荆芥中LSL3OH的基因对是独立进化的,这在趋同进化事件中较为少见。因此,我们对荆芥中薄荷烷类单萜合成相关的基因簇形成机制进行了推演。在LSL3OH基因对出现之后,IPR基因插入在LSL3OH基因对中间,然后经历了反向复制,随着串联复制带来的基因组扩张,最终在裂叶荆芥中形成了特有的(-)-胡薄荷酮生物合成的基因簇(2)

2 裂叶荆芥和欧薄荷中基因进化示意图

通过高质量的基因组装,本研究首次发现了基因簇在裂叶荆芥薄荷烷类单萜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同时确定了欧薄荷和裂叶荆芥之间趋同进化的关系,是两种相反手性的薄荷烷类单萜合成关键基因功能解析与进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唇形科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文化、医药和经济价值,本文为植物代谢进化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模型,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7343581903756)、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基因青年项目、江苏省政府基金、英国UKRIBBSRC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3.01.004





学院微信学院学子